源无止境 创生有道
人民日报:我国免疫细胞疗法取得重大突破

发布时间:2025-01-23 08:58   浏览次数:197

近日,《人民日报》第六版《学术眼》专栏发布一则消息:徐沪济教授获评《自然》年度 “十大人物”,其成果《探索自身免疫疾病治疗范式》备受瞩目。

报道着重指出,我国异体通用型CAR-T细胞疗法取得重大突破,已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关注。

这一突破意义非凡,不仅有望推动全球细胞疗法的技术革新,更将使曾“天价 ”CAR - T 疗法变得亲民,让更多普通百姓能够用得起、用得到这种先进的细胞疗法。

异体通用型CAR-T细胞疗法是什么?这项研究创新在哪?

T淋巴细胞(T细胞),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细胞之一。CAR-T细胞疗法通过采集和改造人体的T细胞,再将这些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,使它们能够识别并消灭带有特定靶抗原的疾病细胞。改造后的T细胞,能在人体内持续存活并增殖,从而达到长期治疗的效果。

作为一项新兴的治疗技术,2012年,CAR-T细胞疗法首次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。此后,该疗法逐渐在血液肿瘤临床中得到认可。由于风湿免疫疾病和血液肿瘤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,该疗法被应用到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,显示出积极效果。

能不能规模化生产CAR-T细胞药物?

开发异体通用型CAR-T细胞主要难点在于,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会“认”出自供者的细胞,产生排异反应。因此,临床上要用药物对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行深度抑制。但这种策略存在感染风险,治疗效果也不理想。

徐沪济与合作的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杜冰、刘明耀等专家,以及邦耀生物团队迈出了重要一步。

与传统自体CAR-T细胞不同,杜冰等人使用健康人来源的T细胞,通过基因编辑技术,开发了全新策略的异体通用型CAR-T细胞TyU19。

简而言之,该策略通过改造异体T细胞的5个基因,不仅提升了T细胞的功能,还对“人类白细胞抗原”这一因人而异的人体“身份条形码”进行修饰。

完成修饰后,免疫系统无法识别来自提供者的CAR-T细胞,因此无需在输注前对患者进行额外的免疫抑制。

徐沪济带领的医疗团队将TyU19应用于难治性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的治疗,取得积极成效。在临床试验中,首批3名患者的恢复超出预期。6个月后,所有患者均达到疾病缓解状态。这初步证明,异体通用型CAR-T细胞疗法能够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。

该疗法前景如何?

业内专家表示,由于T细胞来源于健康人,异体通用型CAR-T细胞的制备流程更为简化、成本更低,且避免了自体CAR-T细胞疗法的局限,有望加速此类细胞治疗技术的普及应用。

“这项临床研究结果令人振奋,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福表示,尽管研究样本量较小,但所有患者均为高危难治病例,且部分患者甚至实现了纤维化的逆转。

“当前研究仍处在早期阶段,团队将持续探索,找出疗效更好、安全性更高的治疗方法。”徐沪济说。

临床试验的成功倚靠什么

“一项临床试验是否成功,既要看产品质量,也需要科学的临床方案设计。”徐沪济说,团队在临床和科学研究方面都有深厚的积累,“这是我们的优势。”

“没有高水平临床科学家团队的帮助,我们不可能寻找到最佳方案,开发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异体通用型CAR-T产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