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无止境 创生有道
央视报道:我国免疫细胞治疗成功“出海”救人

发布时间:2025-03-10 08:54   浏览次数:115

2025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“委员通道”上,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宏委员以“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好时候”为关键词,阐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突破性进展与未来方向。

 

创新药械:从“跟随”到“引领”的跨越

赵宏指出,2024年我国批准上市创新药48个、创新医疗器械65个,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,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从“仿制”到“创赢”的质变。

 

标志性突破:一家中国药企研发的双抗新药依沃西单抗,在Ⅲ期临床试验中击败全球畅销抗癌药Keytruda(可瑞达),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翻倍的疗效。此类案例印证国产创新已具备竞争力。

高端设备崛起:国产手术机器人、人工心脏等高端医疗设备相继问世,推动中国从技术“输入国”向“输出国”转型。

 

细胞治疗“出海”:技术突破与国际认可

中国细胞治疗技术正加速走向全球市场。2024年,上海海关通过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,助力首例CAR-T产品(阿基仑赛注射液)跨境流通至香港,为境外患者提供新治疗选择。

 

产业支撑:上海已聚集全国半数CAR-T获批企业,海关联合多部门推出“一企一策”方案,实现12小时全流程通关,保障细胞治疗原料的时效性与安全性。

全球布局:国产靶向药、免疫细胞治疗产品加速“出海”,如CAR-T疗法在血液肿瘤中展现高缓解率,双抗药物打破国际垄断,成为全球医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。

 

临床医生的关键角色:打通“实验室到病房”最后一米

赵宏强调,临床医生是推动创新药械研发的核心力量。他们直面诊疗痛点,可加速转化医学研究,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解决方案。

合作机制:医生与科研团队早期合作,能显著提升研发成功率。例如,赵宏团队参与的国产靶向联合免疫治疗药物临床试验,成功让晚期肝癌患者无瘤生存超4年,相关药物已获批上市。

挑战与机遇:创新药械研发需面对10年周期、10亿元投入、不足10%成功率”的高风险,但临床实践与科研融合将助力突破瓶颈。

 

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优化

国家政策为生物医药创新提供强劲动能:

审批改革:简化细胞治疗、基因疗法等前沿领域审批流程,加快上市速度。

产学研协同:鼓励医疗机构、高校与企业合作,构建“基础研究-临床转化-产业应用”全链条生态。

国际化布局:通过“一带一路”等平台推动技术输出,吸引全球资源助力中国创新。

 

结语

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,既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,也是对全球健康事业的贡献。赵宏委员的发言展现了中国从“医药大国”迈向“医药强国”的信心与路径。未来,随着政策、技术与人才的持续共振,“中国创造”有望在全球医疗创新版图中占据更核心地位,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多里程碑式解决方案。